巴列维在西方被妖魔化

准确的说,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要抛弃巴列维王朝,更多的人如,农民、带资本家、军队,反而越来越倾向于一种中立态度,真正想抛弃巴列维王朝的,是城市中最底层的贫民。他之所以被赶下台,其实是自己作死改革的结果。

巴列维为什么要改革?

谈伊朗的巴列维,最著名的莫过于进行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工业化运动。当时他之所以进行这场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要解决伊朗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危机:

在伊朗开始现代化进程之前,大部分的人生活在农村(大约80%),而绝大部分的农民都是无地的佃农和小土地所有者。当伊朗在1925年,也就是巴列维王朝建立,开启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之后,越来越多的佃农和小土地所有者,为了追求较高的收益,纷纷涌入城市。这些人出身贫苦,没受过教育,而没有文化就没有现代技能,很难融入城市当中,逐步被主流社会边缘化。当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聚集在城市的贫民窟之时,燎原之火中的“原”,就这么聚集起来了。

差不多是1962年的土地改革之前,伊朗的主要土地占有者和社会阶层如下:

王室及Gov占有14%的土地,附属约100万人(绝大部分为佃农)。

2、寺庙占有13%的土地。

3、地主占有全国55%的土地,约20万人。

4、自耕农占有17%的土地,约700万人。

5、佃农没有土地,人口在700-800万之间。

6、城市人口700-800万之间,大部分生活贫困。

4和5两个阶层,是涌入城市的主力。如果想要维持社会稳定,那么城市里的贫民就不能再增加,而城市贫民主要源于进城打工的农民。农民之所以进城打工,就是因为大部分没有土地,从而去追求城市中较高的工资收益。如果要解决缓解农民进城的问题,就必须要耕者有其田,将农民锚定在农村。

巴列维之所以要改,其实是这么个逻辑。

同时,传统的土地占有阶层,势力非常的强大,国王只能一味的妥协妥协再妥协,这就造成两边都得罪,同时两边都不满意的情况。而土地改革的最后效果,只解决了一半农民的土地问题,而另外不到一半的农民,继续进城。

到了1977年-1979年时,伊朗有3600万人左右,城市人口从700多万增长到1800万,其中大部分都是涌入城市的农民及其后裔,大约在700-800万人之间。也就是说,一半的农民在农村,另外的一半农民还是要进城。所以,巴列维并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改革目的。

而土地改革的不怎么成功,直接导致了三个致命的副作用。

1、统治阶层的动摇

任何稳固的统治,靠的从来都是阶层,而不是少数人。

传统的同志阶层,就是主要的土地所有者。地主、寺庙、王室、Gov,他们一共占了83%的土地。地主阶层是王权在农村的延伸,寺庙阶层维持着王权在基层的意识形态,他们都在维持巴列维王朝王权的基础。

你要把土地分给农民,就只能拿你的政治基础开刀。所以,

他们是你政治上的盟友,但却是你政策上的敌人。

你得罪了传统的阶层,那么你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手中可用的人就会减少,最后,你只能越来越依靠你的皇室成员,你的亲信。

而依赖少数亲信治理国家是什么后果?

Decadent,腐败。所以,伊朗在改革中,尤其是70年代,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并不是被一个广大的阶层占有,而是迅速被少部分人占有。整个伊朗改革,迅速变得腐朽、堕落。所以,统治阶层的迅速腐败,激起了强大的民愤,这个不是没有原因。

当传统的社会同志阶层不稳固的时候,你只能依靠枪杆子。所以在70年代时,伊朗大力扩军,军队从12万扩充到40万,从美国购买F-14、基德级驱逐舰等先进武器装备。军费开支占了石油收入的40%。以至于被人说成是穷兵黩武,不顾他人死活。

而你大规模扩军的后果是什么?基层贫民出身的人,加入到军队当中,使得军队不再是一个特权阶层,军队的思想越来越向民众靠拢。当这种军队在面对他们的父老乡亲时,倒戈是很自然的事情。

2、神权的崛起

巴列维在土地改革过程中,把寺庙所拥有的全国13%土地也分给农民了。为什么要占有这13%的土地?其实是王权要打击神权阶层。

农民遭受了地主的压迫,受了邻居的委屈,就要去寺庙朝拜,听毛拉们的教诲。农民没有多少土地,一旦到了灾年,断了收成,寺庙就要出面救济。对农民来说,国王远在天边,天高皇帝远,而寺庙近在眼前,朝夕相处。农民可以不信国王,但不可以不信寺庙。这就意味着在农村,神权教权>王权。

所以巴列维一直想要努力消除这个阶层的影响,有了土地改革的契机,拿他们开刀没跑了。

而这些寺庙的经学人员是传统的知识阶层,没有了收入之后怎么办?你巴列维不是要搞全民教育吗?好,这些寺庙中失业的经学人员,很多都成为了乡村中的教师。而教师依旧是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

城市还有寺庙,他们没有被改革。于是乎,一些农村出身的经学人员,就成了城市中的经学人员。而此时,城市中的打工农民越来越多,贫民窟越来越多,他们自然而然就成了这些经学人员最好的受众。

不管这些传统的知识阶层变成什么职业,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他们是不满意这种改革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状况变差了,所以普遍出现了吃着红旗骂红旗的现象。霍梅尼之所以能够兴起,很大原因在于这些传统的寺庙群体,依旧掌握着在平民阶层中的话语权。

什叶派和逊尼派有所不同。最高的是大阿亚图拉,也就是最高精神领袖,其次是几个阿亚图拉,接着是穆智台希德、霍贾特伊斯兰,最下面就是那些乌莱玛和毛拉。他们的人数由少到多,地位由高到低,类似于一种金字塔型结构。因为这种结构,使得什叶派相比于逊尼派,更有组织能力。所以,霍梅尼在当时能够一呼百应,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1978年一整年中,这些经学人员,依靠传统的教会组织,依靠电线杆上的大喇叭,依靠越来越多的收音机,把平民组织了起来,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国王上街活动。最终,军队中立、倒戈,巴列维国王出逃。

3、巴列维在西方被妖魔化

这个还是要说到土地改革。

这个王朝的地主阶层,占有的土地非常大,生活十分富裕,他们要么生活在大城市,要么生活在国外,是最西化的一批人,也是同西方交往最密切的一批人。而巴列维也是深受西方影响。

巴列维年轻的时候,是在瑞士接受的西方式教育,他对西方的一切都非常的着迷。穿着非常西方化,酷爱汽车和飞机,喜欢到西方游山玩水。而且,关键一点,他喜欢标榜自己是自由派人士。既然要标榜自己,那总要做做样子。

巴列维一方面在高层,开展多d制,表现自己的政治开明,而另一方面,暗地里把控政d,使得上层很难感受到一种皿煮氛围。

为了获取民众的欢心,在基层开放言论(起码是纵容),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国王、Army、Police,是不能阻碍寺庙中的学(政)术(治)辩(探)论(讨)的,然后寺庙就成了不满人群聚集、反国王活动最主要的地方。

因为地主阶层占有的土地最多,是巴列维最主要的改革对象。一向标榜自己的巴列维,在得罪了他们,让他们生活变得不那么好了以后,巴列维在这个西方化的群体中,以及在海外的名声就很差。就像某国的土地改革那样,失去土地的地主们以及他们的后代,跑到HK、WW、美国后,几十年来一如既往的批评***,毒菜、转治、饿死多少人等等。总之,各种大帽子不断。在这些西方化的伊朗侨民的鼓动之下,西方人眼中的伊朗,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个样子。所以,即使美国总统卡特,出于实际的国家利益,一直想和伊朗搞好关系,但是巴列维在西方的名声越来越差,即使卡特与巴列维的私人关系非常好,但是在西方痔由派越来越多的指责指责面前,在越来越大的国内政治压力面前,不得不放弃了巴列维。

~~~~~~~~~~~~~~~~~~~~~~~~~~~~~~~~~~~~~~~~~~~~~~

当巴列维的基础越来越动摇的时候,又开始一系列新的骚操作。比如波斯帝国2500年庆典等。但最著名的莫过于巴列维国王的强国计划。

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东开始对西方进行石油禁运,油价飙升,进而早已经把石油行业国有化的巴列维王朝收益颇丰。于是,他把这些石油收益用于国内的工业投资,计划到80年代末,达到法国的工业水平,到2000年时,成为一个中等强国。

然而,巴列维国王忽视了很重要的经济规律,就是,当大规模投资进行的时候,就一定会有高通胀。巴列维国王最后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额,是前一个五年计划投资额的8倍,远远超过伊朗的承受能力,以至于物价飙升,不得不大量进口。

从1973年开始,一直到1978年,伊朗一直保持着平均25%的高通胀。而高通胀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城市贫民窟中40%的贫民。这个高通胀,就成了星星之火。

~~~~~~~~~~~~~~~~~~~~~~~~~~~~~~~~~~~~~~~~~~~~~

巴列维王朝的命运给中东的佬爷国敲响的警钟:

1、

现代化改革一定会冲击原有的社会体系,现代化的思想会冲击原有的社会价值观,改革中的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社会群体的不满,乃至引发Revolution。所以,佬爷们宁肯抱守古老的体制,维护古老过时的观念,也不愿意接受现代化。同时,他们反而成了原教旨主义最主要支持者,其对外的意识形态输出,甚至对我国的西北地区都造成极大的影响。

2、

王室、寺庙、地主等传统社会精英是自己的盟友,而不是敌人。不过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

他们政治上的盟友,但却是政策上的敌人。改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妥协的,是可以争取的,即使不能全部争取,也能够争取大部分人,因为是他们这群保守主义者在维护王权,削弱王室、寺庙和地主的改革就会触动王室自己的根基。所以,在沙特王室出现本拉登这种反王权主义者时,沙特王室并没有像巴列维那样,整风扩大化,最多针对与本拉登亲近的人,而不是针对某个群体。

3、

王朝军队的第一任务是维持国内稳定,而不是对外战争。任何对外的战争,都会使军队扩充,使得底层平民这种不安定的因素进入军队。维护军队的等级制度,限制底层出身军官的升迁,是保持军队效忠的有效方法。同时,花重金给予军队优厚的待遇,使得他们成为国家的特殊群体,与平民群体划清界限。

4、

最容易受思想冲击的是对生活不满的底层人士。他们是当前社会的不满者,既要限制他们的信息获取以及传播渠道,也要防止他们聚集起来讨论时事。同时,要尽量保持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起码能让他们能够活下去。

其他回答:印度的吏治很腐败吗?

准确的说,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要抛弃巴列维王朝,更多的人如,农民、带资本家、军队,反而越来越倾向于一种中立态度,真正想抛弃巴列维王朝的,是城市中最底层的贫民。他之所以被赶下台,其实是自己作死改革的结果。 巴列维为什么要改革?谈伊朗的巴列维,最著名的莫过于进行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工业化运动。当时他之所以进行这场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要解决伊朗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危机: 在伊朗开始现代化进程之前,

我想咨询一下

我想咨询一下?

上级主管 | 合作伙伴 | 隐私政策 | 适应法律 | 授权担保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2019 吾家知吾思综合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