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让孩子们多读“闲书”

▲ 顾问温儒敏题赠《中国校园文学》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录穆旦诗赠《中国校园文学》

温儒敏 2017.12

多 读 闲 书

文 | 温儒敏

○ 刊于《中国校园文学》2018年第1期青春号

这里说的“闲书”,就是课外书,是学生按照兴趣选择的书,可能既包括一般认为的名著经典,也包括某些流行读物,范围是很广的。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让学生读“闲书”?因为很多老师、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太滥太复杂,怕学生去接触,也怕耽误了学习,他们是不赞成学生自己去选择读物,也不主张学生读“闲书”的。很多老师、家长画地为牢,只容许学生读他们指定的书,甚至只让读面向考试的书。这些老师、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很难“独善其身”,但这种不让读“闲书”的做法不对,可能会适得其反。不让读“闲书”,读书成了非常功利的行为,老是围绕考试需要读那点课文,顶多还有一些教辅,限制那么死,怎么可能有阅读兴趣,怎么可能拓展阅读面,又怎么可能提高语文素养?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就是让学生读书有选择,有自由度,扩大阅读空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有语感、有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也才能得以提高。光靠做题是不行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光是让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也是不好的,那样就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也会挫伤读书的兴趣。

其实,读“闲书”也是一种阅读,是自主选择的阅读,是目的性不那么强的阅读,甚至是漫不经心的带有娱乐消费性质的阅读。一拿起书就想着考试,就有很实际的目标,就有很明确的教化意义,那多累人呀!我们当老师当家长的要设身处地替孩子们想想。如果换个思路,放手让学生去读“闲书”,那就等于把孩子送到浩瀚的书海之中,让他们自由穿梭“历险”,这是引发阅读兴趣的最好办法。书海中当然五光十色,甚至泥沙俱下,孩子们刚进入,适当给予一些指引是必要的,这指引主要是导向阅读名著和经典,导向那些健康的有文化意义的书,导向适合孩子们不同年龄段读的书。但这“导向”不是死板限定,更不是强加禁止接触某些“坏书”。堵塞不如疏导。你越是禁止,还可能越是引起好奇心,越是偷偷找来读。你引导读健康的有内涵的书,孩子们慢慢提升了阅读口味和分析能力,他们就逐渐学会远离那些低劣的书了。所以让孩子们读“闲书”,完全可以放手,加上适当的指导。

读“闲书”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实很多学生早就在读,什么《哈利·波特》《盗墓笔记》,甚至是鬼怪、惊悚小说,都可能早就在津津有味地读。只要不是“偏食”,读一读也不要大惊小怪,也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与其禁止阅读,还不如让孩子们读,然后加以引导。这就有一个要求。老师家长也要适当关注这些“闲书”,多少也要读一点,你才能就这些“闲书”和孩子们对话,也才谈得上引导。

老师家长应当放长远一点来看问题,看到学生有课外阅读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为考试而扼杀这种兴趣。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有所关心和一定的指导,但没有必要过多地干涉。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读“闲书”,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让学生读“闲书”,以此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读书习惯,将是大有裨益的。我曾经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两点:一,凡是喜欢语文、形成了阅读习惯的,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一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二,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转入大学的学习方式也都比较难,视野窄,思路不太开展。第二类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他们往往是高分低能。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现在的语文课不太受学生欢迎,讲得太琐碎,太教化,一切面向考试,让人透不过气来。有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混淆了精读课与略读课的功能,全都讲成了精读,很琐碎的精读。本来,精读和略读是两类功能不同的课型,精读就是教读,是示例阅读方法;略读是自读,老师指点一二即可,让学生自己读,用精读所学的方法去实践,举一反三。如今多数语文老师都把语文课全都讲成精读了,老师那一套,学生的自主阅读空间也给压缩了。加上又不让读“闲书”,那这样的语文课多“闷”呀,学生怎么会喜欢?

所以语文课也要考虑一下读“闲书”的问题。语文教学应当研究如何沟通课内课外的阅读。把精读和略读区分,再往课外阅读包括读“闲书”延伸,我看是个好办法。现在有些语文教材设计有阅读的“链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目,可是很多老师不重视,这有点可惜。应当好好利用这种“链接”资源,鼓励课外阅读,鼓励读“闲书”。

应建立这样一种观念: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这次课标修订也强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在阅读问题上“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这三句话很值得琢磨。在课内要注意引起阅读的兴趣,学生课外就会主动找书来看,慢慢形成习惯。

现在语文教学几乎完全指向高考,这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却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除了课本与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语文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基本上不怎么读书,就很难实现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素养。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创作者。

温儒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统编本)总主编。

《中国校园文学》2018年顾问编委团

2018年第1期新刊《青春号》+《少年号》

精彩全目录,请猛戳

《中国校园文学》2018年第1期全目录

我想咨询一下

我想咨询一下?

上级主管 | 合作伙伴 | 隐私政策 | 适应法律 | 授权担保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2019 吾家知吾思综合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