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自传体漫画,叫《我在伊朗长大》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朗贵族后裔的少女

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

一个不带头巾

并且抽烟喝酒言行大胆的伊朗女人

也是自传体漫画《我在伊朗长大》的作者

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1969年在伊朗雷什特出生,成长于德黑兰,并就读于

德黑兰法语学校。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大量伊朗人为躲避战乱而离开祖国,莎塔碧也被父母送到维也纳读书,此后四年间作为小留学生独自漂泊异乡。18岁回到德黑兰,四年后再度去国,赴斯特拉斯堡学习插图艺术。莎塔碧有多部漫画作品出版,《我在伊朗长大》是其成名作,此外,她的插图作品也常刊载于《纽约客》和《纽约时报》等报刊杂志。

她用黑白线条讲述了自己从儿童到青年的成长历程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怪人。如果这些怪人伤害你,就对你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愚蠢。这样你就不会对他的残酷做出反抗了。因为没有比仇恨和复仇情绪更糟的东西了...永远保持你的尊严,真诚地对待你自己。引自 安息日世界那么美,花在仇恨上太浪费。永远保持你的尊严,真诚地对待你自己。

------------

也许当时在书店看到的学术书太多了,多到我一本都不想买,所以看到这本《我在伊朗长大》时就眼前一亮,不仅因为吸引人的名字(多么神秘的国度!)和漂亮的封面设计,更因为翻开一看竟然是漫画,虽然知道在伊朗长大并不会比在神奇的天朝更容易所以不能因为是漫画就期待有什么轻松愉快的内容,但也不至于大面积杀死我那本已不多的脑细胞,因而当时就拿下了。

后来才记起我曾经看到过同名动画,因为它入围了奥斯卡才知道的,但拖着看了后发现是黑白画面而且极少有华丽的动作就直接删掉了。现在再看书,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

可以说,伊朗与中国有着相似的过去和现在。伊朗的一场反对国王暴政的革命带来了更大的暴政,所有异议者都被屠杀或改造了,没人再敢公然反对公然抗议公然集会了(从这点来说,比国王时期差多了,因为国王时期人们还是可以游行的),在真主、真理的宣传和恐怖统治之下,人们压抑地生活着,然而,私下又是吃喝玩乐无乐不作,像书中所说“我越来也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官方代表和人们关起门来的真实生活之间的强烈反差”“我们在公开场合的行为和私下里的行为截然不同......这种反差使我们都有点儿精神分裂”。这和中国何其相似,某场革命,你懂的。所不同的是我们和伊朗奉行的“教义”不同,我们的女同胞不用戴头巾而且可以化妆,我们可以大明大摆地办party(当然是聚会,不要会错意,你懂的)...其实是我们和伊朗民间的“信仰”不同,伊朗社会信仰伊斯兰教,我们信仰物质主义,也就是维系政权的东西不同,而政权实质上并无差别。一个说“莫谈国是,克己奉教”,一个说“莫谈国是,娱乐至死”,这是两个极端,但我不确定哪个更具有麻醉性。

当然,除了政治,这本书也让我了解很多东西。作者在奥地利的生活与感受,相信只要离家游学过的人都会有。好吧,或许孤独、堕落、自卑与身份认同缺失不是每个人都有,但我承认我有,作者那句“我为自己变成了一个平庸的虚无主义者而耻辱”让我触目惊心,我何尝不是呢,但这个世界尤其是中国这个盛产虚无主义者的文明古国最不缺乏的大概就是平庸的虚无主义者了。还有,作者说“人必须教育自己”,虽然道理不是不知道,但作者从自身经历的出的结论更能让人信服。当然,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我看我还是先治好我的“虚无症”后再谈这些吧。

看新闻说中国出现了第三波的移民热潮,还说移民的大多是一些精英,对此我无法作评。无意间看到一篇林培瑞访谈,他说很多流亡海外的作家“他们因为太爱这个国家,所以不得不离开”,看后也不知道说什么。在本书最后,作者母亲对她说:“这次,你就一去不回了。你是个自由的女人。如今的伊朗不适合你。我不许你再回来了!”这个年老的母亲为何对自己的独生女如此绝情?或许在她眼中某些东西比骨肉亲情都重要吧。不知那些移民的中国人当初是怎么想的。

----------

最近读了一本自传体漫画,叫《我在伊朗长大》。

假如要我简单说一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朗贵族后裔的少女,因为国家在宗教革命后逐渐走向专制,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让她在14岁就去国外独自一人留学,含辛茹苦凑钱让她在国外成长,如果这是一个中国故事,我们也许看到的是她是如何把家仇国恨放在心上,面对同学的白眼和人种歧视,发奋图强,终于用学识让所有的老外就敬佩地伸出大拇指,你们伊朗人,真是了不起!

当然漫画是另外一个版本,在国内失去信仰的小女孩,孤苦一个人在国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也没有信仰,只有冷漠,冲突和被忽略,她的选择是放纵加沉沦,这似乎更符合人性。她加入一些无政府主义的圈子,为了得到爱和男人同居(她可是个穆斯林),甚至学会吸一些软毒品,即使回到国内,她也一样颓废,整天看电视,疯狂抽烟,无所事事,甚至不顾家人意见很快和一个男人结婚,然后又很快离婚,在她25岁又一个人去了法国,然后故事结束了。

另外就是我的一个朋友推荐我看了一部电影《朱诺》,

朱诺是一个叛逆的女孩子,喜欢摇滚,喜欢血淋漓的恐怖片,喜欢重口味漫画,16岁就主动“勾引”自己喜欢的男生并上了床,然后怀了孕,她不想堕胎,于是选择把孩子送给一对想领养孩子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人和人之间似乎没有真爱,但是最后她找到了信心,这得谢谢他的父亲和继母。

我喜欢这部漫画,还有这部电影。我也有个女儿,我可不希望她的未来就是陷入庸俗而无聊的人生,最可怕的是,那些庸俗而无聊的人会反复教育你,活得好就是人生最大的希望。

假如我的女儿是:

8岁和小朋友打架摔坏了骨头;

10岁考试语文和数学都挂了科;

12岁就模仿明星偷偷抽了烟;

14岁迷上了摇滚学会朋克造型;

16岁为一个男人堕了胎;

18岁甩开我们担心受怕拿着背包一个人去流浪一年;

20岁她颓废在家一集又一集开港台电视剧;

22岁她突然退学要去一个餐馆做一个服务生;

24岁突然发疯要嫁个一个和我一样大的老男人;

26岁她又发神经要跟另一个人生活...

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相反我会很羡慕我女儿有这么强大的内心去承受这样丰富的人生,我们总是嘴上说世界是他们年轻人的,行动上却不相信他们通过错误的探索可以最终找到人生真理。

我顶讨厌人陷入世俗的生活,去拥抱世俗气的爱,并觉得那是幸福人生,虽然我自己也未能免俗。

我们活得好,并不代表我们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应该不仅仅是来证明我们可以活得比动物更好一点,我们应该能够在有限人生中找到自己的灵魂归属。

人生那么短,应该让自己更多拥抱美,体验生命厚爱赐予你的酸甜苦辣。

可是即使你最后还是选择世俗爱,只要是你的自由选择,我就不会干涉,我毕竟不能把我的想法强加给你。

但有一条,我宁可你做一个无奈自焚的小贩,也不愿意你去做那可怜的城管,为着微不足道的收入去欺负那更微不足道的同胞。

假如你不能让别人活得像个人,你至少可以让你自己像个人一样活着。

这就是我和妈妈对你的全部期望。

——————————————————————————————

顺便可以说一句题外话: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要拒绝几个编辑邀请我写育儿心得的书。

第一我育子没什么心得,因为我的女儿还没有什么成绩,连个小学班上第一名都不能给你们;

第二我的口味实在太重,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家长的主流价值观能够承受。

我想咨询一下

我想咨询一下?

上级主管 | 合作伙伴 | 隐私政策 | 适应法律 | 授权担保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2019 吾家知吾思综合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