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成都。应该去人民公园。

由于我以前来过成都,由我负责去4S店保养汽车,其他三人游览宽窄巷子、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等景点。其实如果时间允许应该到成都的人民公园去,因为人民公园是最成都的地方。

“少不入蜀,老不出川”,在人们心中,“安逸悠闲”一直以来都是成都的标签。 据说,想要真正感受成都人的悠闲自在、悠然自得可以到人民公园悠哉悠哉。

出发,骑自行车到地铁口。

50多岁的人了,骑上摩拜单车,是不是还有点儿飒爽英姿?

路边的街角公园,开辟成了老成都市井生活的文化角。

谁是车夫?人在旅途,都需要稍事休息、小憩一下。

人民公园旁边的半边桥街是“老妈蹄花”一条街,这里是成都吃蹄花呼声最高的地方。

易老妈、廖老妈、钟老妈、黄老妈、郭老妈、丁太婆老妈……想知道谁家的好吃,最好一家一家吃下去!

蹄花是成都的四朵“市花”之一,大家形容它“肌肤胜雪,形似飞花,滑嫩细致,柔嫩爽口,香而不腻,豆如棉纱,汤香四溢。

”不了解的人肯定不会相信嗜辣如命的四川人还有这种美食。

关于老妈蹄花,网上流传着“易老妈蹄花”的传言。

说是民国时期,资阳安岳的一位易姓女子,爱人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一次任务中,爱人牺牲,自己的腿受重伤。

后来得益于一位老屠夫每日4小时熬制的蹄花汤,坚持食用了一年,伤不仅痊愈,新生的肌肤还白嫩光滑。

直到屠夫离世,她才来到成都的半边桥,挑担子卖蹄花,由于味道好、营养高,逐渐被众人喜爱熟知,成了一道名小吃。

走在园内,无法忽略的还有很多诸如大轰炸纪念墙、保路运动群雕组像、保路死事纪念碑、防空洞、川军魂雕塑等承载厚重历史的存在,年代并不久远,硝烟亦未平息。

东假山始建于民国二年,当时将凿渠之土堆成,其后不断增饰。

1965年,第一期人防工程时,将东假山下的河道改为防空洞。

1971年,第二期人防工程时,堆积废土成西假山,假山下修成地下医院。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是为纪念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死难的同胞,川路公司兴建的。

纪念碑坐东北朝西南,砖石结构,呈塔形,塔体总高约,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

碑体四面篆刻楷、草、行、隶等四种字体阴刻碑文,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名家张学潮(东)、颜楷(西)、吴之英(南)、赵熙(北)等书写。

字体各具特色,字字苍劲挺拔,是珍贵的书法杰作。

纪念碑样式继承了我国碑塔建筑的民族传统,仿照北京白云寺、山西凌云塔的体型,同时参照国外建筑的艺术特点修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2016年,经四川省文物局批准,加装红砂石材质护栏对其进行保护。

纪念碑历经百年沧桑,仍然巍然屹立。

作为纪念四川保路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四川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1940年,成都民众为纪念川军出川抗日阵亡将士,聘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设计的雕像。

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

塑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胸前悬挂两颗手榴弹,手握步枪,跨步向前,准备冲锋的形象,成都市民通常称其为“无名英雄纪念碑”。

雕塑“壮士出川”。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责任,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3,025,000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务工役的人民总数在300万人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数的三分之一。

”彰显出四川不仅是全国抗日的战略大后方,川军将士更是抗战前线的重要力量。

公园里的“成都大轰炸纪念墙”。

1938年11月8日至1944年12月18日,在长达6年零40天(共2230天)的时间里,日寇先后对成都进行了31次“无差别”大轰炸。

期间共出动飞机921架次,投弹2455枚,造成5337人死伤(其中死1762人、伤3575人),炸毁房屋15208间。

其中,尤以1939年6月11日、1940年7月24日和1941年7月27日所受的三次轰炸最为惨烈。

我想咨询一下

我想咨询一下?

上级主管 | 合作伙伴 | 隐私政策 | 适应法律 | 授权担保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2019 吾家知吾思综合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