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
撰文:仇子龙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非常时期,哪些科学知识和医学常识才能帮助我们打好这场防御之战呢?
你可能最想知道的是:病毒是什么?病毒是怎样入侵人体的?又是怎样让人生病的?我们应该如何防御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新型冠状病毒?如果这几天我正好在感冒发烧,要不要去医院?在与病毒斗争的过程中,科学家究竟学到了什么?
01病毒是什么
简单说来,病毒就是寄生虫。
寄生虫是什么意思?就是靠自己没法生存的物种,一定要依附一个宿主。这个宿主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细菌,可以是一个细胞,可以是一个生物体,也可以是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体。
病毒是寄生虫,不依附于其他生物就没法存活、没法繁殖、没法复制。
病毒的历史非常悠久,有生物的时候就有病毒了,病毒是依附于生物而生存的。最简单、最古老的病毒叫噬菌体,它是感染细菌的病毒。细菌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也是一种生物体,我们称之为单细胞生物。
要了解细菌如何入侵宿主,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噬菌体是如何入侵宿主细菌的。
噬菌体会先感染细菌的表面,然后把自己的DNA注入宿主细胞。注入以后,噬菌体有两个选择:
将自己的基因隐藏在宿主的基因组里,也就是潜伏下来。人类的基因组里就有很多病毒潜伏留下的痕迹。这一感染途径又叫溶源。
利用宿主细胞的能量和材料,复制新的病毒。由于细胞内的能量和物质被病毒劫持,细胞往往会发生病变,最终导致破碎,病毒借此出逃的机会,就可以继续去感染更多的细胞。这一感染途径又叫裂解。
这就是最简单的病毒入侵细菌细胞的过程。病毒的种类虽然多种多样,也在发生变异,但其感染细胞乃至感染生物体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在被病毒感染以后,细胞或生物体会坐以待毙吗?当然不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那细菌中用来对抗病毒入侵的工具是什么呢?
大家可能听说过基因编辑婴儿出生的新闻,也通过这些新闻听说过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其实基因编辑工具就是细菌用来对抗病毒的工具,这套工具是科学家在细菌里发现的,有着数十亿年的历史。
细菌用这套工具来对抗病毒入侵,原理跟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是一样的。人体的免疫系统也非常重要,每时每刻都在跟入侵的病毒、病菌作斗争。
02病毒是如何让人体生病的?
会导致人体生病的病毒有很多,不仅包括呼吸道的病毒,还包括乙肝病毒等。这里给大家说明一下目前最受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呼吸道的感冒病毒导致人们生病的过程。
人体的呼吸道从上至下依次为鼻腔、气管、大气管和肺。呼吸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上呼吸道,主要是脖子以上的部分,主要是鼻腔和气管;还有一部分叫下呼吸道,主要是脖子以下的气管和肺。肺部分为两叶,担负着从外界获取氧气的重要功能。
感冒其实有两种,这两种感冒影响的都是人体的上呼吸道。
第一种叫伤风感冒,比如因为受凉引起的病毒感染,会导致上呼吸道的细胞被感染以后发生很多病变,表现症状为鼻塞、流鼻涕、咳嗽。
第二种叫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比较严重的感冒。引起流感的病毒叫流行性感冒病毒,我们通常会用英文和数字编码对其命名。2009年的甲型H1N1禽流感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可以称得上是更严重的、危害人类生存的一个大敌。
两种感冒的共同点在于,伤风感冒跟流行性感冒威胁的都是我们的上呼吸道。
现在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跟2013年的SARS病毒是同一类,都是冠状病毒。SARS病毒跟新型冠状病毒的相似度达到85%以上,从生物学上看,两者是非常相似的。基于这样的相似度,我们可以推断,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从SARS病毒演化而来的。
SARS病毒跟新型冠状病毒致病的过程都是直接进入人体的下呼吸道,直接感染肺部细胞。
科学家和医生现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感染人体细胞的,只知道人体只要被SARS病毒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部细胞产生的反应就非常明显——肺部产生炎症,免疫系统被激活。
更严重的是,这里的免疫系统不是被良性激活,而是被异常激活,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由于我们的机体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病毒,所以它会错误地攻击人体本身的细胞。
那流感和冠状病毒是怎样让人们生病甚至失去生命的呢?流感每年都会导致很多人死亡。但流感病毒本身并不会危及生命,真正威胁人生命的其实是流感引起的并发症。
大家可能还记得2018年有一篇网文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作者的岳父在患上普通的流感后,又产生了严重的肺炎,在短短的一两周之内就去世了。
其实每年因为流感并发症死亡的人远远多于我们现在所恐惧的新型冠状病毒带走的生命。
流感病毒感染了上呼吸道以后,一些致病细菌趁虚而入,就会产生很多炎症,慢慢顺着呼吸道下去,最终引起肺炎。
肺是很脆弱的器官,一旦形成肺炎以后很容易危及生命。肺部有感染以后,抗生素很难渗透进去,因为肺泡非常小,围绕肺泡的毛细血管非常细,治疗药剂很难到达肺部深处,所以肺部感染很难用药。
你可能会想,病毒这么坏,把病毒杀死不就完了吗?有什么药能杀死病毒吗?抗生素可以吗?
实际上,抗生素只能杀死那些引起并发症的细菌,而病毒是寄生生物,没有细胞壁,抗生素无法直接作用于病毒。
严格说来,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杀死病毒。
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从生物学上看也是不一样的,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病毒的外观都是不一样的。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的敌人是新型冠状病毒,并不是流感病毒。
大家都知道,补充VC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流感的作用,而流感跟冠状病毒没有关系,所以现在补充VC并不能预防冠状病毒感染。
流感每年导致人类死亡的数量远多于冠状病毒。2009年,美国和墨西哥发生了严重的甲型H1N1流感,有5 900万美国人感染,26.5万人住院,1.2万人死亡,当时WHO(世界卫生组织)第1次将其定性为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这次事件的整体死亡率约为万分之二,住院病人死亡率4.5%。
就在近期,美国爆发的流感也导致1 300万人感染,12万人住院,目前有6 600人死亡,整体死亡率约为万分之五,而住院病人死亡率达到了5.5%。
其实流感我们每年都会遇到,大家提到流感并不会那么害怕。2003年,中国大陆地区SARS病毒引发的肺炎住院死亡率为7%。而现在新型冠状病毒的致死率在2%左右,而我推断,在未来的一两个月之后,在主要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整体的住院死亡率不会多于1%。对此,大家没有必要感到恐慌。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也请大家拭目以待。
从以上的数据来看,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性远不如SARS。而且有了2003年SARS病毒的治疗经验以后,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和治疗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
大家都知道,2003年时,医生用了大量的激素来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但激素的副作用也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伤害,包括骨关节和软骨的坏死,很多人最后被迫更换人工关节,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在这次的疫情中,刚刚得到的消息是,在武汉,上海华山医院的医疗队在非常严谨地控制激素用量,大概是原来的1/10,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副作用。
03怎样防御新型冠状病毒?
最近经常有朋友来问我,这个病毒很厉害,如果我待在家里哪儿也不去,会不会被传染?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不会,病毒是相互传染的,不是自己长出来的。
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很小的微生物,直径约为100纳米,大概是一根头发丝的1/1 000。这么小的颗粒自己是不会飞的,通常都附着在粉尘和飞沫上。空气传播现象不存在。
了解了这个传播途径以后,我们就知道如何阻断传播了。有接触传播,我们就勤洗手;有飞沫传播,我们就戴口罩来阻挡。
你可能会问,这样太被动了,我们能不能主动防御?
还是以常见的流感病毒为例,北半球基本上每年都会经历一场流感的浩劫,包括美国和中国。
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注射流感疫苗。其主要作用原理是用流感病毒表面的蛋白质来做抗原,然后将其注射进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说到疫苗,大家可能会想到某些“注射一次、终身管用”的疫苗,比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大家都知道,我们小时候服用过的脊髓灰质炎糖丸就是一种疫苗,吃了以后我们就不会患小儿麻痹症,一辈子只吃一次就够了。
而流感疫苗每年都得打,因为流感病毒是演化得非常迅速的病毒,在每次的复制过程中不停突变,这就导致今年的流感病毒跟去年的很不一样,所以每年都会有新的流感疫苗问世。
联系到现在的情况,我们要不要做冠状病毒的疫苗,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当然要做。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烈性传染病传播的过程中,研发疫苗通常来不及。
以SARS为例,SARS病毒传播过程最快的时间是2~3个月时间,但是研发疫苗至少需要9~12个月。研发疫苗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在细胞上试,在动物身上试,然后才能进入人体试验。SARS疫苗真正开始人体试验的时间是2004年,花了近一年的时间。
科学家们现在肯定要马上研制疫苗,但是指望他们在短短的一两周、一两个月之内就投入使用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尊重科学规律。
没有疫苗,又没有办法杀灭病毒,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呢?
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才是抵抗病毒最重要的方法。
04如果现在有点感冒发烧,要不要去医院?
去医院之前,你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进行自检:
在最近两周之内有没有去过疫区?有没有碰到过湖北省来的朋友?您的亲人有没有接触过湖北来的朋友?
您所在的地区有多少个确诊病例?以上海为例,我所在的闵行区只有两三例,那么我接触到病毒的可能性就很小。
你近期去过人多的地方吗?有没有进入过有着几十上百人的封闭空间,比如饭店、超市、商场?如果没去过,那你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经过这三个问题的排除,你应该就不会太担心了。但如果你正好遇上严重的感冒发烧,有患上肺炎的症状,请一定要去医院。
那怎么知道你自己是否有肺炎症状呢?
这个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判断。现在有许多运动手表都可以检测你的血氧饱和度,如果肺功能出现了障碍的话,血氧饱和度就会下降。健康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如果你看到自己的血氧饱和度低于92%,就要保持警惕,如果低于88%,那就请你赶快去医院。
05在与病毒的斗争过程中,科学家学到了什么?
第一,利用细菌的免疫系统。
2012年,科学家发现细菌用来对抗噬菌体的免疫系统很厉害。有4位科学家把细菌的这套基因武器成功地改造成了基因编辑系统,可以用来改变基因,改变DNA序列。这套基因编辑系统非常强大,可以修改动植物的基因,最终我们也可以用基因编辑的方法来修改基因缺陷,还可以为人类治病。
第二,利用病毒来造福人类。
病毒始终是人类健康的大敌,那么有没有可能化敌为友,让病毒为我所用呢?病毒的本领是把自己的基因高效地放到宿主细胞里去,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病毒携带基因的高效性来造福人类呢?
比如,有一些人患有因先天性基因缺陷引发的遗传病,包括眼睛、血液、免疫细胞都有基因缺陷,我们利用病毒的特点,改装病毒的基因组,不让病毒自己复制,把坏的基因都删掉,把好的基因装进去,然后用病毒作为载体,就像一辆小货车一样,拉着正常的基因送到病人体内来给人治病呢?
这不是科学幻想,从2016年到2019年,用改造过的这种无害病毒作为载体的基因药物,已经被用于疾病治病,有很多基因治疗的药物已经上市了。
如果你对用病毒来做基因药物的内容感兴趣,那么我向你推荐自己的新书《基因启示录》。在这本书里,我讲解了基因科技发展的历史和最新进展,包括基因编辑系统,以及怎样驯服病毒给人类治病等内容。
06辟谣
第一,洗热水澡没有用,多少度都没有用,在能够杀死病毒的温度下,人早就烫死了。
第二,防护口罩都是一次性的,请不要手洗也不要喷酒精,晾晒也没有用。真正能够消毒的只有1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但那样一来就会破坏口罩的纤维。
第三,板蓝根、辣椒等都不能够杀死冠状病毒,也不能用于预防冠状病毒。可以补充VC,但是不要指望其对冠状病毒有预防作用。
07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在这场防御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我们有许多应该吸取的教训。
第一,我们不太可能把病毒永远消灭掉。病毒与生物体的斗争一直在进行,一直是此消彼长的格局。在现代社会,较高的人口密度给流行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而我们想完全消灭病毒是不太可能的。或许在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之后,冠状病毒又会卷土重来。其中的科学原因可能是我们还不知道病毒基因演化的规律,如果未来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找到了病毒演化的规律,我们还有希望完全制服病毒这种寄生虫,但目前的状况是不可能。
第二,要相信科学规律。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系统、应急系统,以及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怎么来渡过难关?要相信科学规律。疫情总会过去,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战胜自己的恐慌心理。
第三,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猎奇去找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来食用或者饲养,结果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四,各级卫生系统的关键信息要及时共享,面对危机各方都要建立应急机制。在此也呼吁大家,不在疫区的话不要大量抢购、囤积医用口罩。如何应对疫情也是对我们的个人素质的一种考验。
我相信,人类与病毒的斗争还会一直继续下去,但是我们跟17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等这次风波过去,我们要从这次的疫情中继续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口号,叫做“守望相助”。而现在,我依然相信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这8个字。
不管你是身处疫区,还是在疫区之外,我们都需要众志成城。
最后,我想要特别致敬那些战斗在医护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为他们加油,相信我们一定能迎来战胜新型冠状病毒那一天!
作者:张田勘
2020年1月12日,国家卫健委与世界卫生组织分享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信息,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如今,为疫情防控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战斗在全国上下继续着。2019-nCoV,是一种既不同于2003年引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冠状病毒(SARS-CoV),又不同于引发2012-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冠状病毒(MERS-CoV)。为了更加有效地防控,对于冠状病毒,我们应该了解更多相关科学知识。
冠状病毒是什么
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的总称,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它们的表面有类似日冕状突起,看起来像王冠一样,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直径约80-120纳米,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迄今,科学家发现了约15种不同的冠状病毒,其中有7种可以让人类感染,但不一定都是肺炎,也可以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和其他病症。
冠状病毒可分为α、β、γ、δ4个属。哺乳动物冠状病毒主要为α、β属冠状病毒,可感染包括猪、犬、猫、鼠、牛、马等多种动物。禽冠状病毒主要来源于γ、δ属冠状病毒,可引起多种禽鸟类如鸡、火鸡、麻雀、鸭、鹅、鸽子等发病。
在迄今发现的冠状病毒中,有七种可以让人患病。除了SARS-CoV、MERS-CoV、2019-nCoV三种冠状病毒外,其他的四种人冠状病毒(HCoV-229E、HCoV-OC43、HCoV-NL63和HCoV-HKU1型)通常会引起人患轻度或中度上呼吸道疾病,如感冒。症状主要包括流鼻涕、头痛、咳嗽、咽喉痛、发热等,有时会引起肺炎或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疾病,在心肺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婴儿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如果从总体来看,冠状病毒都可能起源于动物,在漫长的演化中,分别形成感染动物和感染人的病原体。但是,目前人类对每种冠状病毒的起源并非完全清楚,只是对其中一些病毒有比较多的认识。
冠状病毒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早期的认知是,非冷血飞行动物,如蝙蝠和鸟类是冠状病毒最佳宿主(源头宿主),即病毒与它们形成寄生和共生的关系,蝙蝠携带α、β冠状病毒;鸟类则携带γ、δ冠状病毒。
现在已知的是,家畜冠状病毒和人类冠状病毒HCoV-OC43于1899年开始分别独立演化。在18世纪,家畜冠状病毒由马冠状病毒中分离出来。人类冠状病毒HCoV-OC43也有可能是于1890年从家畜冠状病毒中分离出来。同时,家畜冠状病毒和狗呼吸系统冠状病毒来自于1951年的一个共同祖先。但是,也有研究显示,1937年,博德特和哈德森已从小鸡体内第一次分离到了冠状病毒。这应该是动物的冠状病毒。
与疾病斗争中发现冠状病毒
由于人们常患感冒,而对感冒的诊断也发现与多种鼻病毒有关。鼻病毒是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的。尽管人们首先发现鼻病毒与感冒有关,但是只有大约50%的感冒由鼻病毒引起。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和关注,人们想要弄清,除了鼻病毒外,是什么病原微生物引起了人们的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1965年,泰瑞尔等人利用带有纤毛的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洗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后来,哈姆雷等人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HCoV-229E病毒。
1967年,麦金托什等人同样以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感冒病人鼻腔中分离到另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HCoV-OC43。不过,也有研究认为,HCoV-OC43与动物的最近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至于HCoV-OC43是来自马、猪,还是蝙蝠、鸟类,抑或是鸡,现在并不清楚。
1968年,阿尔梅达等人对上述病毒进行形态学研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因此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冠状病毒科。
HCoV-229E和HCoV-OC43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它们有比较相同的性质,致病力和感染力相对温和,一般是引起轻微的呼吸道感染和疾病。
至于其他两种人冠状病毒HCoV-NL63和HCoV-HKU1,则是在2003年中国爆发SARS并确认了是SARS-CoV之后才发现的,而且也不知道它们源自何种动物,或许本身就是人身上的冠状病毒。
200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人员范德霍克等研究人员在一名患有呼吸道疾病的7个月大女婴的呼吸道中提取和发现了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命名为HCoV-NL63。之后,多个国家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体内都发现了这种病毒。
2005年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另一种人冠状病毒,命名为HCoV-HKU1。这个病毒也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但是它的致病具有季节性,高峰发病期是在晚秋、冬季,而且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症状也相对轻微,但对于有基础疾病和免疫抑制的患者,会加重症状并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2012年9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在中东地区从一个患有急性呼吸道疾病的病人身上发现了一种新的SARS样冠状病毒,命名为MERS-CoV,病人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肾功能衰竭,致死率极高。
2020年1月,新的冠状病毒2019-nCoV被发现和确认。
不同种类冠状病毒的致病能力分析
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HCoV-229E和HCoV-OC43只是让人患感冒或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21世纪初发现的HCoV-NL63和HCoV-HKU1同样是让人,尤其是儿童患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而且,这两种人冠状病毒发现后,在中国内地也发现了很多儿童易感这种病毒,导致急性呼吸道感染。
北京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对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在该院住院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的382例儿童患者样本中检测到部分病例有HCoV-NL63和HCoV-HKU1。其中32份(8.4%)含有HCoV-NL63和57份(14.9%)含有HCoV-HKU1。
但是,它们也并非单独致病,而是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共同致人染病。在感染HCoV-HKU1的患者中,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咳嗽、发烧和咳痰。在感染HCoV-NL63的患者中,主要症状是咳嗽、发烧和鼻漏。这说明,HCoV-NL63和HCoV-HKU1的致病性较轻,而且可能要与其他病毒共同作用才能导致急性呼吸道感染。
相比于四种只引发轻中度呼吸道疾病的人冠状病毒,SARS-CoV、MERS-CoV和2019-nCoV引发的疾病更为严重,同时它们的基因组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三种病毒入侵人体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2019-nCoV的S-蛋白中与人体ACE2蛋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是病毒结合和入侵人体细胞的受体)结合的5个关键氨基酸有4个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后的氨基酸却在整体性上完美地维持了SARS-CoV的S-蛋白与ACE2蛋白相互作用的原结构构象。因此,尽管2019-nCoV的新结构与ACE2蛋白相互作用能力由于丢失了少数氢键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很强的结合能力。MERS-CoV也是依靠S-蛋白与ACE2蛋白相互作用进入人体的。
SARS病毒在2003年引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6日的统计,全球累计SARS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因SARS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
MERS病毒在2012年至2015年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全球累计确诊的感染病例共1139例,其中431例死亡(病死率37.8%)。这些病例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病例最多国家为沙特阿拉伯。
由于没有证据显示MERS病毒具备持续的人际传播能力,以及单从发病数和死亡数看,MERS没有SARS对人类的威胁和危害大,尽管SARS死亡率没有MERS高,但人传人的致病力比MERS高。
至于2019-nCoV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流行的结果如何,还有待未来进行最后的统计。从致病性来看,2019-nCoV的致病力可能比SARS病毒高。因为,此次的2019-nCoV不只是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传染人,而且传播的人体部位更多,如眼睑,但此前的SARS没有这种传播现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披露自己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原因是,病毒可能从结膜传染。在回京前2天,王广发去了几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和临时隔离病房,里面很可能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当时他佩戴N95口罩进入,没有配备防护眼镜。回京后,最早的症状是其左下眼睑出现结膜炎,2-3个小时后出现了卡他症状(鼻塞、流涕、鼻痒、眼睛痒、打喷嚏)和发热。此后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现在已痊愈。
此外,该病毒造成的病情具有隐蔽性,因而具有更大的传染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专家研究发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患者并非一定首先表现为发热和呼吸系统症状,还存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眼科等症状。多例患者就诊时并无发烧、咳嗽等呼吸系统典型症状,仅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头痛;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心慌、胸闷等;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膜炎;仅有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这些情况都容易让人忽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因而可能存在进一步传播的风险。但是,目前看来,2019-nCoV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是染病人数多,但死亡人数相对少。
延伸阅读
冠状病毒究竟来自何处?
SARS-CoV、MERS-CoV和2019-nCoV来源于何处,一直是一个谜。来自动物是比较肯定的结论,但是,来自什么动物,却有争论。一种研究结果表明,SARS病毒最先是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但是,更多的研究表明,SARS病毒最早由叶形鼻蝙蝠携带,随后传染给菊头蝠科蝙蝠,之后传染给果子狸,最后传染给人类。也就是说,蝙蝠是源头宿主,果子狸是中间宿主。
MERS病毒来源争论并不大,确认为来自骆驼,美国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于2014年6月4日发表了德国波恩大学的德罗斯腾教授等人的研究。研究人员对一位沙特死亡病例的基因检测研究发现,这名患者是与骆驼接触染病的,因为从他体内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与其农场里的骆驼存在“相同的基因序列”。但是MERS病毒最初的源头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2019-nCoV的来源现在争议很大,有多种说法。分别指向蝙蝠、蛇、水貂和果子狸。但是,究竟谁是源头宿主,谁是中间宿主,还需要未来的研究才能确认。而且,不只是基因组检测对比,还要进行实地和实物的2019-nCoV提取和对比。
- “(工商)银行就说,你上访得再多,后来也是到我们银行(处理),别费工夫了。”胡现红气愤地说。10/13/2023
- “牵手门”事件最新进展来了:两位当事人已停职接受调查6/9/2023
- 流量密码 国企领导、小三、美女、身材、情侣装、景区街拍6/9/2023
- 牵手门6/9/2023
- 传上海虹口区卫健委信息中心主任钱文雄自尽身亡4/13/2022
- 苏沪交界处白天瞭望台夜里探照灯,360度无死角4/13/2022
- 突然被通知隔离,需要准备些什么物品呢?这份清单请收好→4/9/2022
- 上海疫情中,一位清华校友的非正常死亡(仅作参考)4/4/2022
- 亲历上海疫情:重新认识“白菜价”3/30/2022
- 立案侦查!“零号病例”带妻儿从上海返乡,引爆当地疫情!专家:病毒传播力超乎想象!3/3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