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恐惧,还有对医学未知持续探索的勇气与挑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更加谨慎地去应对,直至打赢这场战争。
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传达了2大好消息:
截至今晚,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00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奋战肺炎抗击一线;
看病难和住院难有了很大程度缓解,武汉建立“10+10”模式,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计划提供2300张床位,其他医院能腾退6000多床位收治疑似和确诊病例。
在好消息的背后,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至少面临着5大挑战尤待解决。
挑战1:新病例激增,危重多治愈少
我们先来看看最新的统计数据,从中分析疾病现状:
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1月27日24时,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515例,现有重症病例976例,累计死亡病例106例,累计治愈出院60例,现有疑似病例6973例。
全国疫情每日新增趋势图(截止1.27)来源:医生站App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1.发病人数猛增:仅1月27日一天全国新增病例达1771例,其中武汉新增病例892例。而就在前日(1月26日),武汉新增病例仅80例。两天之内,新增病例一下子翻了近11倍!疫情的传播速度(检出患者的增速)令人瞠目结舌。
2.重症患者比例高:目前累计重症率达到22%,而仅昨日1月27日一天就新增重症病例515例,占现有重症病人比例的53%。
3.治愈出院患者少:从去年年底发现新冠肺炎病例至今,累计仅60例患者出院,其中湖北45例,广东、上海、江西各4例。根据有限资料显示,这些治愈患者年龄多在60岁以下。
此前,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表示,轻症病人大概1周恢复,偏重的可能需要两周或者更长时间。从疫情增长地图来看,1月18日开始确诊患者人数开始明显上涨,武汉卫健委20日凌晨通报显示,1月18日和19日两日共新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136例,按理说不少轻症病人目前应该已经恢复,但是我们依然看到治愈患者不足百人。这也印证了目前重症患者比例较高的事实。
疫情累计确诊及死亡病例增长地图 来源:腾讯新闻
4.疑似病人数量庞大:目前疑似病例已经近7000例,按照1月26日湖北省防控工作发布会上武汉市长周先旺的讲话,送检确诊率在45%左右,如此推算确诊病例短期内或将增加3000多例。
挑战2:传播途径不仅呼吸道,无症状也亦可能感染
根据卫健委昨日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传播途径除了呼吸道飞沫传播外,还新增了接触传播。而根据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的描述,他的首发感染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并且认为病毒可能是通过眼结膜传染。这也提示公众,除了戴口罩隔绝呼吸道飞沫传播外,尽量少出门、注意手卫生也是同样重要的防控措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以出现一定数量的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即没有任何症状,但可以排出病毒,存在一定传染性。1月24日《柳叶刀》发表的论文中,香港大学教授袁国勇明确提出,感染者可以“没有临床症状而因此成为极为危险的移动感染源”。
柳叶刀论文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
与发表的病例类似的是,《安阳日报》今日也曝出一个事例:一女子从武汉回河南至今无症状,但与该女子有接触史的3人均已确诊新冠肺炎,其余确诊2人为女子亲戚,这5人均无武汉旅行及居住史。
挑战3:不少症状不典型,诊断难度大,易扩大传染
此前的诊疗方案指出,新冠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但是根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新冠肺炎患者识别“升级版”方案指出,需要高度警惕以非呼吸道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传染源。
迄今发现的“不典型”病例中,有病例仅以消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轻度纳差、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有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头痛;有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心慌、胸闷;有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膜炎;还有仅有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
同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明确指出,部分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以无发热,或为中低热。而某位身处疫区一线工作的呼吸科医生也在微信群中提到,“不少病人影像学表现并不典型,有些病人只是有些咳嗽,但是指脉氧一夹就已经呼吸衰竭了”。
这些“不典型”患者因为没有发热和呼吸症状,患者和家属容易忽视,而其仍然具有传染性,因此这类患者不仅诊断困难,还容易成为非常重要的“隐性”传染源。并且,随着近期轻症病例的增多,部分患者仅有轻度发热或者偶尔有干咳,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疾病新特点。
挑战4:死亡病例最年轻36岁,可能无既往疾病
从死亡病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疾病信息?
根据《新京报》对披露的死亡病例分析,目前死亡病例以男性为主,中位年龄在70岁左右,从就诊到死亡大约8天时间,其中23.7%的发病症状没有发热,44.7%没有提到咳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截至目前详细披露的40例死亡病例中,其中23例提到了病患的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但其余17例均无基础疾病病史披露。
在所有已披露死亡病例中,现已知最年轻的死亡患者为湖北某36岁男性,1月9日因“发热伴乏力3天”入院,1月23日出现心率减慢,心跳停止,血压下降,继而心跳骤停宣告死亡。因此,尽管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病情容易更重,但是无基础疾病的年轻人也千万不要对疾病掉以轻心。
挑战5:治疗无特效药,仍以对症支持为主
目前,我国正在加紧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但是遗憾的是,暂无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治疗。目前推荐的药物,均没有可靠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提到的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是抗艾滋病的药物,对部分病例存在一定治疗效果,此前也曾用于SARS和MERS的治疗。从理论上来说,因为冠状病毒与艾滋病毒同属RNA病毒,抗艾滋病药物可能有效,但是目前只有小样本研究,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因此只能称为“试用药”。
另一个备受瞩目的药物时阿比多尔。据《武汉协和医院处置2019新型病毒感染策略及说明》中提到,某患者服用阿比多尔3天后症状缓解。其生产企业也明确表态指出阿比多尔是针对SARS和MERS冠状病毒治疗和预防的专利药物。但是,据免疫学专家向“澎湃新闻”表示的观点,阿比多尔是一种以血凝素为受体的抗病毒药物,针对A型和B型流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说没有确切的证据。
2016年《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发表的“冠状病毒-药物发现和治疗选择”综述曾经指出,由于冠状病毒变异性大,缺少用于检测抗冠状病毒药物的动物模型,不少治疗药物有严重副作用或免疫抑制等原因,目前冠状病毒的新药开发存在巨大困难。
目前,现在新冠肺炎到底怎么治?某位在疫区一线工作的医生透露,武汉当地治疗仍以“甲强龙、莫西沙星、三代头孢、丙种球蛋白、干扰素为主,疗效不是很满意”。
知名感染病学家,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前副主任委员缪晓辉教授在朋友圈写道:“(新冠肺炎是)一个未知疾病,地球人无人知道正确的诊治方法,从对症支持,包括以呼吸支持为主的保护器官功能、治疗基础疾病、治疗并发症(尤其是细菌或真菌感染),就是不可或缺的方案内容,万变不离。不要轻易把抗病毒药物写入。”
抗击新冠肺炎可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未知与挑战,恐惧无用,我们唯有更加清晰地分析现状,找出症结所在,并更加谨慎、积极地去应对,才能战胜疫情。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疫情考验,战胜疫情的信心与防控措施同等重要。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所有医务工作者和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下,我们最终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 “(工商)银行就说,你上访得再多,后来也是到我们银行(处理),别费工夫了。”胡现红气愤地说。10/13/2023
- “牵手门”事件最新进展来了:两位当事人已停职接受调查6/9/2023
- 流量密码 国企领导、小三、美女、身材、情侣装、景区街拍6/9/2023
- 牵手门6/9/2023
- 传上海虹口区卫健委信息中心主任钱文雄自尽身亡4/13/2022
- 苏沪交界处白天瞭望台夜里探照灯,360度无死角4/13/2022
- 突然被通知隔离,需要准备些什么物品呢?这份清单请收好→4/9/2022
- 上海疫情中,一位清华校友的非正常死亡(仅作参考)4/4/2022
- 亲历上海疫情:重新认识“白菜价”3/30/2022
- 立案侦查!“零号病例”带妻儿从上海返乡,引爆当地疫情!专家:病毒传播力超乎想象!3/3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