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武汉日记的方方在网上活跃,但写纽约日记的蓝蓝却死于离奇车祸

财新网胡舒立女士在3月28日透露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正在写“纽约疫情日记”的财新博主蓝蓝,因为交通事故不幸遇难。因此,她所写的这篇日记就此中断,但外界对此事的关注并没有中断,因为不少网友在第一时间联想到了另一位写下过武汉日记的方方。

当然,我们不去过多评论蓝蓝的死。但是方方就不一样了,她写的所谓武汉日记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最主要的是,批评者认为她是在炒“伤痕文学”的冷饭。

但是更大的争议来自于方方和网友的争执,在所有的争吵中,方方都将批评她的人称作“极左”,引发了更多人的不满,大家是在跟你讨论真假,不是跟你讨论左右的问题——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在这场以方方为核心的网络辩论中,有观察人士发现了两个很明显的现象:首先,支持方方的读者大多数集中在50后到70后这个阶层,占总读者人数80%以上,他们大多数是经历过某些特殊年代的人,而批评方方的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接受的是新时代的文化环境,混迹于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

其次,方方他们显然跟网络时代的文化环境脱节,比如她不知道“凯申物流”是什么意思,这是大多数关心时事的年轻人都能会心一笑的梗,她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写下的“一地手机”、“时代的一粒沙”都已经被年轻人们编成段子,来嘲讽她或者嘲讽西方国家。

很明显,方方写的这篇日记,能够引起一些人的共鸣,但吸引不了年轻人,他们以为自己是在启蒙,其实就是在炒冷饭,年轻人喜欢什么?短视频、直播、手游、二次元,以及饭圈,现在是快节奏的网络时代,年轻人说话都是一句“卧槽”走天下,谁跟你去装文青啊。

但有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忽视,除了有共同经历的人之外,还有谁会喜欢这篇所谓的武汉日记?外媒,尤其是想着法子给中国泼脏水的西方媒体。

中国在用实际行动,从体制到价值观,一点点打碎西方的优越感;现在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找回来。最近一段时间,这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攻击方向有了变化,一方面开始抹黑中国的对外援助行动,例如所谓的“有政治目的”,以及“假冒伪劣”,但是这些谣言的真相很容易戳破;另一方面,不少西方媒体开始所谓的“质疑”中国抗疫的成功,而方方和她的《武汉日记》就是它们最喜欢的武器。

3月29日,有消息称,方方上了《洛杉矶时报》的头版头条,这篇报道大幅引用了她在日记中的“负面消息”,全盘否定了中国的抗疫成就。

曾有网友清醒的指出,《方方日记》偏向于纠缠抗疫工作的不足,将不可避免地被外国媒体所利用,这将成为攻击中国的矛,因为日记是中国人写的,而且是中国的公众人物写的。而事实也果真被预言到了,方方是怎么想的我们没兴趣知道,但也有一个事实希望她记住,在各大医院、方舱医院,还有社区,冲在第一线,与患者直接接触,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奋勇作战的,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为主力的年轻人,当他们已经成长为民族脊梁的时候,但是方方们一笔勾销了这些年轻人的付出,嚼着人血馒头大快朵颐——这是耻辱!

听说,方方在她日记中,以贬低一个高中生的来信而沾沾自喜作为结尾,有人把她捧为“鲁迅”,鲁迅可不会做这么没品的事,她,充其量就是一个因为封城而无法发泄怨气的小老太。写武汉日记的方方在网上活跃,但写纽约日记的蓝蓝却死于离奇车祸。如果两个人的结局颠倒一下,会发什么情况呢?

我想咨询一下

我想咨询一下?

上级主管 | 合作伙伴 | 隐私政策 | 适应法律 | 授权担保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2019 吾家知吾思综合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