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文并茂 > 人物百态 > 陈晓旭 -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sys_pic/sys_products/Other/8Rw3Py4Pw7Do.jpg
  • /sys_pic/sys_products/Other/8Rw3Py4Pw7Do.jpg
  • /sys_pic/sys_products/Other/6Xh1Og5Ip5Pj.jpg
  • /sys_pic/sys_products/Other/8Oq3Ib7Bm7Jo.jpg
  • /sys_pic/sys_products/Other/2Bd7Ps1Dz5Wk.jpg
  • /sys_pic/sys_products/Other/7Lj3Be2Mb7Op.jpg
  • /sys_pic/sys_products/Other/5Tq5Vz5Hq8Ci.jpg
  • /sys_pic/sys_products/Other/4Yu4Ac4Gx2Sm.jpg

陈晓旭 -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生日:
陈晓旭(1965年10月29日-2007年5月13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商人
成就:
1984年,参加了《红楼梦》剧组开设的演员培训班,并获得了出演女主角林黛玉
  • 详情
  • 传奇
  •  

87版红楼梦这场戏可以用替身但陈晓旭不同意,最后完美演绎

现在的影视剧不好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够真诚,什么都是假的,一看就知道是演的,过去的影视剧好看,是因为即便一切道具都是假的,演员却能演成真的一样,这一点,87版红楼梦是最好的代表。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个非常优秀的大家闺秀,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自是无所不通的,从黛玉葬花一回所唱的《葬花吟》可知,黛玉是精通曲词音律的。

前八十回中,我们并未见到黛玉看琴谱,弹琴等情节描写,反而在高鹗续的后四十回里写到了“黛玉抚琴”的情节,主要见八十六八十七回。

87版红楼梦在进行创造性改编时,为了表现宝黛爱情的悲剧,也编了“黛玉抚琴”这样一段情节,但紧接着问题就来了,陈晓旭不通音律!

晓旭自曝对古琴一窍不通

当副导演孙桂珍(剧中南安太妃扮演者)告诉晓旭下一场戏要拍“黛玉抚琴”时,晓旭就慌了,因为她对音律一窍不通。

其实以当时大多数人的家庭条件,只有十七八岁的晓旭,不会弹琴,太正常了。那时候估计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有机会接触乐器,才会弹琴。

就像红楼梦原著里,同样是女孩,宝黛钗等人自然什么都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因为她们有先天的条件去习得这些知识,而像袭人晴雯等人,作为丫鬟,除了服侍主人,可能连字都不识几个,自然也就不可能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陈晓旭虽出生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但她也并非富家小姐,如果当时不是因为职业需要,可能没几个人会弹琴。但这场戏又很重要,它是宝黛爱情的一个转折点,黛玉抚琴到最后音绝弦断,也象征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晓旭愁得一时没了办法。

针对这个问题,当时有两个解决方案,要么是找替身拍,要么不拍抚琴的特写,以免露出破绽。对于大家建议的找替身,陈晓旭坚决反对,她要自己来演,她要学琴。

她曾《梦里三年》一文中讲述了她不用替身的原因,她曾嘲笑过什么用替身的演员,现在她决不能让人反过来嘲笑她。要自己出演但又不同音乐,为了完美演绎不出问题,晓旭只有学琴这一条路可走。

两分钟戏学了整整两天

当时副导演孙桂珍的丈夫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他给晓旭介绍了一个学生做她的老师。晓旭虽然在红楼培训班上课时,专家们教过琴谱,能看得懂琴谱了,但她从未弹过琴。

请来的这个音乐学院的学生,学了四年的琴,当她得知晓旭只有两天的学琴时间时,惊讶了,这怎么学得会啊?而且还是弹最有名的“高山流水”,唯一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了。

好在晓旭学过琴谱,所以看得懂,加上她自己的聪敏好学,音乐老师弹了三次之后,晓旭凭着记忆自己竟然可以慢慢地弹奏出来,虽然还不是很悦耳,但已经很像那么回事了,至少在在指法上完全看不出任何破绽了。

我们都知道,弹古筝古琴这些有着历史积淀的乐器,是外行还是内行,真正的行家一看便知。现在的许多古装影视剧,在拍有抚琴的桥段时,大多都是走过场,或者不拍特写,或者干脆替身,因为很多演员都不会,一看指法就知道是假的。

晓旭的这场戏,最终播映时,在第三十一集,关于她抚琴的镜头,前后也就两分钟左右,但她整整学习了两天,到了拍摄的时候,很顺利地就过了。不能不说,陈晓旭的悟性非常高。

“音乐学院的高材生”

原著里八十六回,说到了一个情节,黛玉在看琴谱,宝玉来了,看到黛玉在看的书,便说:“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黛玉笑话他不懂音律,连琴谱都看不懂,后来两人就聊到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87版红楼晓旭拍这段情节,弹的也是高山流水,虽然她学了几小节,也弹的出来,但为了后期效果更好,我们现在看到的黛玉抚琴的片段,并不是晓旭弹奏出来的。

当时剧组准备了一台录音机,开始拍摄晓旭抚琴时,音乐是来自录音机,而不是晓旭的指尖!导演只是拍了晓旭抚琴的这样一套指法动作,但如果当时录制晓旭的现场声,应该也不会差。

即便如此,单从指法看,已经能看出晓旭的专业了,谁也不会知道,为了达到这个完美的效果,为了这短短的两分钟,前后只有几个镜头,晓旭竟认真地跟着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学了整整两天,自己也偷偷练过多次。

这场戏拍完,导演对晓旭说:“没想到,你还是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呢。”我想,如果晓旭去学音乐,就冲她认真的劲头和惊人的领悟能力,一定是个高材生。

引用资料:《宝黛话红楼》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王贵娥著;《记忆红楼》欧阳奋强著;《1987,我们的红楼梦》欧阳奋强著。

陈晓旭身上有很多标签,林黛玉,女强人,女老板,身家过亿……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别人叫她林黛玉。一转眼,她已经离开十一年了。

一直想做一个晓旭的专辑,讲述更多关于晓旭的生平,以及她与红楼梦的故事,分享给更多旭迷和红迷,但因之前陆陆续续写过许多,在我之前的文章里都能找到,这里就不再重复,今天分享一下晓旭人生各个时期的一些小故事。

晓旭的童年

我收藏了一本晓旭的人生画册《释香魂》,里面是晓旭各个时期的照片,第一篇就是童年时期的晓旭。那时候的照片都还是黑白照,记录的是晓旭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晓旭出生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导演,母亲是舞蹈老师,这使得她从小骨子里就具备了很高的艺术天分,热爱表演,喜欢读书。

小时候的晓旭,身材就瘦弱,又不爱说话,是个胆怯但又固执的姑娘,曾经因为不敢大声讲话,而被父亲带到众人面前高声朗诵,最后被逼得大哭。

她15岁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鞍山市话剧团,在各种剧目里扮演角色,她演过《聊斋志异》里的聂小倩,演过儿童剧,在剧团的几年,她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为她后来的演艺事业打下基础。

晓旭童少年时期的孤独内向的性格,让她没有多少朋友,甚至被同班男同学丢石子欺负,但她却获得了另一种宁静,可以在书海畅游。这时候的她,接触了红楼梦,并且爱上了林黛玉,前前后后读了多遍。

晓旭的童年,是平静而充实的。每天读书,写诗,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晓旭的青春

晓旭能进入红楼剧组,完全是被男友鼓动的,挚爱红楼的她,虽然喜欢林黛玉,但同时她的胆怯,让她不敢毛遂自荐。

我们不敢假设,如果当初晓旭没有自荐,没有随着自荐信附上自己刚刚发表的两手小诗和几张照片,87版红楼梦的林黛玉会被谁演绎。

十七八岁,是所有少女进入青春的年纪,情窦初开,少女初长成,对一切都抱有美好的幻想,用最单纯的心灵和眼睛,羞涩地窥探着这个多彩的世界,仿佛正在想她张开怀抱。

最先到来的自然是令人紧张而又心动的爱情。晓旭会写诗,又长的娇弱,自然会引起有心男生的保护欲,而她也在阅读中外关于爱情的诗篇中,勾勒着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形象。

她想的那个人应该是:高高的个头儿,穿着一身黑衣服,头前的刘海儿轻遮住智慧的额头,手持一把小提琴,旁若无人地演奏着,头后的长发随风摆动,忧郁的眼神昭示着内心平实的世界,流畅的琴声诉说着他那过人的才华……

二八年华,青春逼人,气质出众的晓旭,不时收到情书,终于剧团一个大她几岁的小哥哥,向她射出了丘比特之箭。

遗憾的是,两个人还没有开始,就被晓旭的固执和傲娇切断了。那个男生要她第二天早点早剧团,有话要跟她说,但固执的晓旭没有理会。

也许是她太懵懂,也许是她有些惧怕,对男生投来的爱意,显得慌乱和不知所措,以要向剧团领导反映为由,拒绝了男生投来的爱的目光。

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这样一段青涩而不成熟的恋情。

后来又一个人走进了晓旭的视线,常常书信往来的两个人,越走越近,晓旭孤独而敏感的心,慢慢找到了归宿,这段恋情满足了晓旭对爱情所有罗曼蒂克的幻想。

他在晓旭的眼中,高大帅气,成熟稳重,才华横溢,这大概就是他曾幻想的白马王子,也是所有青春期女生对初恋的美好幻想吧?也是因为他的劝说和激励,晓旭才写了自荐信,投到红楼剧组。

晓旭的红楼梦

小时候的晓旭,瘦弱,内向,固执,不爱言语,这些特质在别人眼中,像极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而她母亲曾经的一个梦,也被人说她是林黛玉的命。

很多人说她像林黛玉,于是晓旭就找了《红楼梦》去读,她想从林黛玉身上找出自己的影子,却没想到,后来自己真的演了林黛玉。

黛玉在男友的鼓励下,写了自荐信,一周后就收到了导演王扶林的回信,让她去北京面试,而且食宿自理,如果没有入选,不报销路费。即便如此,挚爱林黛玉的晓旭,怎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

两天后,晓旭到了北京。她想见到导演,还要经过一轮初选。初选时,晓旭被问了上百个关于《红楼梦》的问题,这对熟读红楼的她,自然不是难事,很顺利地就通过了。

约了第二天上午十点见导演,不巧的是,那天天下大雨,晓旭虽然带了一把绿色的小伞,最终还是淋成了落汤鸡,一根长长的麻花辫淋湿了,挽起的裤管也湿了,雨伞不断地滴着水……晓旭就是以这样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王扶林导演的面前。

面试之后,导演让晓旭回去等通知,并交代要把火车票保管好,下次来的时候可以报销,就这样晓旭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在等待中,男友考取了戏剧学院,两人相约北京相见;在等待中,晓旭又把红楼梦读了两遍,记了一大本笔记……

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到了来年春天的时候,晓旭终于等来了入选的好消息,心系林黛玉的她,迫不及待地问来接她的工作人员,谁演林黛玉,工作人员笑说要在培训三个月之后才知道呢。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晓旭经过几轮筛选,最终成为林黛玉一角的不二人选。

王扶林导演对晓旭的评价是,她身材瘦弱,当时还不到八十斤,她有诗人气质,且说话尖刻,这一切特质都与林黛玉高度吻合。至少在当时,无论是品格、风度、趣味、性格各方面,能演林黛玉的,除了陈晓旭,没有第二个。

后来晓旭写了《梦里三年》,详细记录了自己从写信到红楼梦剧组一直到红楼梦拍摄完成的全过程,读起来令人怀念不已。

商海中的晓旭

如果说1990年之前的晓旭,还是个充满幻想,热爱表演,心思单纯的女孩,那么这之后,她毅然选择弃演从商,且经过多年打拼,成为商海中的女强人。

晓旭演了《红楼梦》之后,因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一角,一夜之间她红遍大江南北,此时的她刚二十出头,在许多人眼中,就已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未来似乎会是一路坦途,但她没想到,红楼梦为她打开了一扇窗,但之后又关上了这扇窗。

《红楼梦》之后,晓旭又演了《家春秋》,但因林黛玉一角太深入人心,无论她如何演绎梅表姐,观众依然觉得这是林黛玉在演别的角色。她因红楼成名,却又因红楼太过成功,而阻碍了演绎之路,她无法再尝试别的角色,于是下海经商。

这时候的晓旭,还只是个25岁的大姑娘,对外面的世界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演艺之路不顺,不知道能干什么的晓旭,曾穷的要靠父亲的接济才能度日,跟男友只买半个猪蹄,但她骨子里的固执和韧性,让她在最艰难的时候没有被生活打败。

一个机缘巧合,她成立了广告公司,从最初的制作部门慢慢做起,短短几年时间,就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直到她创立的公司做成了这一领域的翘楚,年营业过亿。她用瘦弱的肩膀向我们证明了:生活在向你关门一扇窗的同时,一定还会在某些地方为你打开一扇门。

这一时期的晓旭,虽然奔波商海,但并没有沾染多数商人唯利是图的劣性,而是仍保持内心的一份纯美,从不轻易接受采访,哪怕是父亲的记者朋友,她也能让人吃三次闭门羹,甚至还用一桌素宴招待生意上的伙伴。

这就是陈晓旭,永远固执地坚持自我,永远像个孩子一样。

从演员到商人,晓旭虽然完成了角色和社会身份的替换,但她依然是她,融进骨子的气质,写在脸上的善良,藏在眉眼之间的坚毅,不会因为社会角色的改变而销蚀。

她热心社会公益,前后捐助了数千万;她对同事朋友不改往常,可以跟宝哥哥欧阳奋强在成都街头吃串串,而不是出入五星饭店;她依然才气惊人,那句“名门之秀,五粮春”就出自她手……

商海打拼十多年的她,身上有了很多标签,女强人,女老板,身家过亿……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别人喊她“林黛玉”。

出家时的晓旭

晓旭出家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时,都会与她生病联系起来,好像晓旭的出家,完全是因生病而起,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

其实晓旭早在1999年就已经潜心向佛,只是红尘中还有许多事需要她去完成,她只能在公司在家里,专门辟出一块空间,做成佛堂,这是她心灵的一块净土,没必要处处示人。

如果不是因为得了乳腺癌,且已经到了晚期,人生时日不多,也许晓旭不会那么突然宣布要出家。皈依佛门是晓旭人生要做的最后一件事,但上天没有留给她更多时间,她只能仓促做出这样的决定, 与丈夫一起,在大年初六出家。

从满头秀发的陈晓旭,到落发为尼的妙真师父,晓旭再一次变换了她的身份。从演员到商人,晓旭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从商人到出家人,晓旭用了十年。这样,晓旭短暂的一生有了三重身份,这三重身份将她的一生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真实而又不一样的晓旭。

爱美的晓旭,在看到秀发落尽的那一刻,内心会是怎样的情绪?是参破世情的平静坦然,还是与红尘告别时仍残存的一丝遗憾与不舍?

脱下红妆的晓旭,穿上法衣的妙真,依然要忍受病痛的折磨,那个曾经在舞台上惊鸿一瞥的聂小倩,那个曾经言语尖刻但又幽默可人的林黛玉,那个多情悲愁婚姻不幸的梅表姐……一幕幕闪现我们眼前,与坐在轮椅上的妙真重合。

出家后的晓旭,显得平静了许多,即便知道来日无多,她也要利用这难得的最后时光,一心向佛,完成自己在这一世最后的心愿。

2007年2月23日(大年初六)出家,5月13日去世,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晓旭以佛门弟子的身份,过完了她的今世,平静地往生极乐。

逝后的晓旭

87版红楼剧组二十周年再聚首时,晓旭参加了,笑了哭了;二十五周年再聚首时,三十周年再聚首,我们笑了哭了,却再也看不到晓旭的身影。

晓旭去世后,香魂安葬于北京的天寿陵园,红楼剧组为晓旭开过一次隆重的追悼会,在他去世的一周年,晓旭生前许多好友,同事、粉丝都到达现场,送晓旭最后一程。

每一年的清明,晓旭的诞辰和祭日,来自五湖四海的许多旭粉和红迷,都会自发组织去晓旭的魂归之处祭拜缅怀,表达哀思。想她的风华绝代,想她的世间无双……

晓旭去后,我们依然会看到红楼梦在不断地被翻拍成影视剧,被改编成戏曲,但我们总会习惯地将这些角色与晓旭塑造的黛玉做比较,甚至我们不用去比较,高下立现。

导演王扶林说,就表演来看,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并不是最完美的,也没有说做到了最好,但就当时的条件和环境来看,她是独一无二的,没人可以替代。这样的评价,放在什么时候说,都不为过。

晓旭不在了,但我们在看红楼,在看家春秋,看到林黛玉,看到梅表姐,仿佛晓旭从未离开,她一直都在,只不过进入了另一个时空,用剧中的角色,与我们进行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

今年是晓旭离开的第十一年,今天是晓旭的53周岁冥诞,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默默地怀念着晓旭,铭记着关于她的一切……

前次去北京,原本要去天寿园看一看晓旭,但因时间紧迫,且交通不便,最终没有成行,这也成了我要再次去京的由头,下一次再去,不为别的,只为晓旭。

我想咨询一下

我想咨询一下?

上级主管 | 合作伙伴 | 隐私政策 | 适应法律 | 授权担保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2019 吾家知吾思综合信息网